首页 >> 毛泽东诗词赏析 >> 毛泽东诗词赏析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诛仙 凡人修仙传 完美世界 凡人修仙传 雪遇 唐砖 上门女婿 飞天 教授帮帮忙 超神机械师 
毛泽东诗词赏析 王鹏 -  毛泽东诗词赏析全文阅读 -  毛泽东诗词赏析txt下载 -  毛泽东诗词赏析最新章节

第15章 山水诗(2)(1/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与前两句重点描述自己观潮的视角不同,后两句转换了描写的角度。“人山纷赞阵容阔”,作者在这句里突出了其他观潮者的反应,通过人们对江潮的称赞叹赏,写出了江潮如千军万马一样,向前奔腾推进的壮阔景象。“铁马从容杀敌回”化用陆游的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,写出了作者观潮后的总体感受和想象,回落的江潮波光闪耀,就像一队队披挂铁甲的战马杀败敌人后从容归去一样。

总的来看,这首诗虽然只是一首即兴之作,并且篇幅短小,但是却写出了钱塘江涌潮时潮起潮落的全过程,并且前两句写钱塘潮来势迅猛,后两句写钱塘潮从容回落,前后映衬,首尾呼应。首句和末句都化用古人的诗句,这表现出毛泽东非凡的艺术创造力。

云横九派浮黄鹤——《七律·登庐山①》

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

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②。

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。

云横九派浮黄鹤,浪下三吴③起白烟。

陶令④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⑤里可耕田。

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《毛主席诗词》。

题解

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,中共中央在庐山先后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(7月2日至8月1日)和八届八中全会(8月2日至16日)。会议由毛泽东主持,在会议中总结了1958年“大跃进”的经验教训,纠正了高指标、浮夸风、共产风等“左”的偏差,进一步统一了思想。会议之前,毛泽东登上庐山,观赏美景,在下山后不久写下了这首词。诗前原有一篇小序:“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,望鄱阳湖,扬子江。千峦竞秀,万壑争流,红日方升,成诗八句。”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。

注释

①庐山:位于江西省北部,北临长江,南靠鄱阳湖,风景壮美,气候宜人,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。相传公元前600多年周定王时期,有匡姓兄弟七人结庐隐居在山上而得名。

②四百旋:庐山盘山公路35公里,有近四百处转弯。

③九派、三吴: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致钟学坤的信中曾写过“九派,湘、鄂、赣三省的九条大河。究竟哪九条,其说不一,不必深究。三吴,古称苏州为东吴,常州为中吴,湖州为西吴。”

④陶令:即陶潜(公元365~427年),一名渊明,字元亮,东晋诗人,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人。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,所以又被称为陶令他曾经多次登临庐山,他辞官后的归耕之地,离庐山也不远。

⑤桃花源: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设想的一个没有租税,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。

赏析

庐山之美天下闻名,因此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也非常多,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。1959年6月底,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,站在山顶,他远眺山景、水势,由景及情,为庐山留下了这首豪放之歌。

“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”,开篇横空一个“飞”字,气势磅礴,而且静景动写,描绘庐山突兀而来,就仿佛是从天外飞来一样,巍然耸立在长江边上,以“大江”与“飞峙”的庐山相映衬,使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。紧接着,作者用一个“跃”字表现出他登山的轻快神速,“四百旋”则写出了环山道路的盘旋曲折,这句将作者登上庐山时那种兴奋而轻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首联开门见山,点明题意,庐山的飞峙和作者飞跃登山的豪情,都体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,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新中国就如同雄伟壮丽的庐山一样,屹立在世界的东方,而祖国的建设也正在以一日千里的态势飞跃前进。

颔联出句首先看到一个“冷”字,既有冷静之形,又有冷淡之态。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,作者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,此时此刻,他站在高山之巅,放眼世界,用冷峻的目光看着国际上恶毒咒骂我们的反华势力,从而表现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坚定自信的态度和对敌人的蔑视,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鲁迅先生那种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的傲骨。接着作者把视野收缩回国内,看到的是“热风吹雨洒江天”的景象,句子中的“热风”一语双关,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,也是指人民群众挥汗如雨的劳动景象,

接着作者继续写登高远眺时所看到的景象,“云横九派浮黄鹤,浪下三吴起白烟”,在这两句里,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为我们绘画出一幅雄浑激越、气吞万里的长江图景。往西看,云浮水拍,武汉三镇如同云天黄鹤,正在展翅试飞;向东看,大江滔滔,奔流到海,吴越之地云烟浩渺,隐隐在目,令人浮想联翩。作者所描绘的这浩瀚长江的景象,是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景象的象征,在这字里行间,都充满了一个赤子的爱国情怀。

最后作者抚今追昔,他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,这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,又经常往来于庐山,所以人们在游览庐山时,总会想起这位伟大的诗人。作者在这里将陶渊明笔下那乌托邦式的“桃花源”同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相比较,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:“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”从而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礼赞。最后两句以发问作结,一问便收,蕴涵着无穷的韵味,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万古神帝 大奉打更人 黎明之剑 校花的贴身高手 沧元图 率土之滨 诸界末日在线 轮回乐园 傲娇校花爱上我 这游戏也太真实了 万族之劫 蛊真人 夜的命名术 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 庶女攻略